古城墙,襄阳的瑰宝

来自:襄阳日报 时间:2012-05-18

    “光影变幻,古今纵横,襄阳城墙始终矗立汉江之滨。它见证了汉江码头的繁荣,宋蒙战争的惨烈……”5月14日晚10点40分,襄阳古城墙出现在湖北卫视《中国No.1》栏目中。

  这部名为《华夏第一城池——铁城襄阳传奇》的纪录片,让不少市民对襄阳古城墙有了更多的了解。

  古城墙成就“铁打的襄阳”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北有汉江充当天然屏障,西、南两面靠山,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

  据史料记载,襄阳城墙始建于汉代,那时的城墙为夯土所砌,宋朝开始使用城砖。南宋时期,襄阳地区硝烟四起,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又修建了瓮城、敌台、弩台……元末,城墙坍塌。

  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邓愈镇守襄阳,襄阳城墙得以复建。后来,邓愈又对城墙进行扩建,开辟大北门、长门,在每座城门上各建一座城楼。清同治年间《襄阳县志》对此有准确的记载:“明洪武初,平章魏国公邓愈因旧址修筑,又拓新城。东北角由旧城大北门外绕长门还属东城,凡2221.7丈,得12里130步2尺;高2丈5尺,上阔1丈5尺,下倍之;垛堞4210;警铺70,门6,俱有月城。城楼各一花楼,城北以汉水为濠,计400丈;东西南凿濠共2112丈3尺,阔29丈,深2丈5尺。”

  市文物管理处负责人赵蔚霞说,现在的襄阳古城墙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城略呈方形,有6座城门,依次为小北门(临汉门)、大北门(拱震门)、长门、东门(阳春门)、南门(文昌门)、西门(人们到真武山朝拜走西门,所以也称朝圣门)。城墙周长7331米,最高处10.84米,厚11至14米。城墙北临汉江,东、南、西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平均宽度为180米,最宽处有250米,是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1956年,襄阳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蔚霞分析,襄阳古城墙有三大特点,都和水有关。

  第一,北面有3座城门连着汉江,直接作为码头使用。正是因为有着便利的水运交通,襄阳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第二,有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历史学家研究证明:中国从北至南,到了襄阳,地表水骤然丰沛。而只善陆战不善水战的北方民族,在历次南侵过程中,兵临军事重镇的襄阳城下,往往会望水兴叹。聪明的襄阳人逐步认识到水的城防功能,护城河在战争间隙一次又一次被拓宽、掘深。城高池深,成就了“铁打的襄阳”。为了调节护城河的水位,开渠引檀溪水注入护城河,并且在渠首设闸门,由于此闸在放水时有呼呼的响声,百姓称此闸为“响水闸”,今南堤上响水洞村就是以此得名。同时,过去的人们在城的东北建泄水闸一座,护城河水大或下暴雨时,开闸放水泄入襄江。通过这两个闸的启闭,控制护城河的水位,使它相对稳定,城东北“闸口”的称呼,就是因此而得名。第三,东、南、西三面城门外还建有子城。子城四周环水,并且与护城河水连成一体。子城与主城门之间靠吊桥通行,扼住了进城的咽喉要道。

  历史上的那些战争

  襄阳战略位置显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问鼎中原,襄阳成为楚国重要的军事渡口——北津戍。三国时期,荆州牧刘表将首府从江陵迁至襄阳。襄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在襄阳发生的战争不下200次,很多战争的进程因为城墙而改变……

  公元378年,前秦王苻坚为灭东晋独霸中原,命长子苻丕率领十几万大军,分四路围攻襄阳。襄阳守将朱序认为,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易守难攻,并且前秦的军队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不可能从汉水北岸的樊城渡江攻取襄阳,并不在意。朱序的母亲韩夫人,早年跟随丈夫朱焘南征北战,行军布阵,样样精通。一天,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防御工事。她感到,敌人在东南面久攻不下,肯定会改变战术,避实就虚,从西北面进攻,而西北角一带防御薄弱,很容易被前秦军攻破。由于城中兵马不足,韩夫人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修筑了高2丈、长20丈的内城。

  果不其然,苻丕率兵直扑襄阳城西北角,韩夫人新建的内城成为东晋军坚守的屏障,最终保住了襄阳城。后人为纪念韩夫人,将新修的这段城墙尊称为夫人城。

  韩夫人巾帼不让须眉,筑城守护襄阳一方平安。而襄阳历史上还有一场战争,它历时6年之久,被金庸先生演绎成为《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抗击蒙古大军、浴血襄阳的片段,这就是著名的宋蒙(元)襄阳之战。

  蒙古铁骑对南宋朝廷虎视眈眈,襄阳之战成为关系全局的决定性战役。蒙古大军围住襄阳后,用3年时间,逐步在白河口、鹿门山、新城、万山、白鹤山、百丈山、虎头山、岘山等地修筑工事,攻击宋军的战船。与此同时,加紧水军操练,编练水军7万之众、战船5000艘,切断了襄阳与外界的一切通道。宋军襄阳主将吕文焕倾注全力,组织了一万五千步骑,一百多艘战船,进攻元军的万山山堡,试图突破重围,结果失败。1273年,樊城沦陷。当时的襄阳城已困顿到军民拆房子当柴烧,蒙古军主帅阿里海牙折箭立誓不伤害襄阳城中军民,吕文焕迫不得已,举城投降。马可波罗在元朝任职,耳闻目睹了这场战斗,他记述道:“襄阳,这座江南门户城市,依靠它极不寻常的力量,顶住了长期的围困。”

  襄阳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根本”;清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对襄阳、武昌、荆州三个重镇在湖广形势中的不同地位曾作过一番分析比较,结论为:“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三郡相较,襄阳殆非武昌、荆州之比也。”

  后代史学家对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有这样的总结:“襄阳为楚北大郡……代为重镇,故典午之东迁,赵宋之南渡,忠义之士,力争上游,必以襄阳为扼要;晋之平吴,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阳,为建瓴之势。”

  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

  古城墙历经战火,如今依然矗立汉水之滨,它是历史留给襄阳人民的瑰宝。近年来,我市围绕古城墙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利用。襄阳市古城旅游开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连高说,古城墙的修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城墙残破严重的区段,采用原工艺(内夯土、外包城砖)和原材料进行修复。

  今年,襄阳将围绕古城墙进行一系列恢复性建设及旅游开发。一是在临汉门至大北门三角地带建设主题公园,体现古城文化特色,集服务、旅游为一体。二是恢复西城门楼。目前工程指挥已邀请全国知名设计单位对东、西城门楼的恢复方案进行设计,近期将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方案评审。三是恢复荆州北街历史文化街区。四是对古城墙临汉门至大北门修复及部分险情段抢修。五是对内环路南至西门段改造。

  张连高说,这一系列恢复性建设,以维护古城风貌为主。古城内对影响古城保护与建设的建筑设施逐步完成改造和拆除。周边建筑高度要符合城市建设控制要求,即城墙周边控制在9米以下,东西大街以北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东西大街以南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将襄阳古城周边的片区划为历史城区风貌协调区。襄阳古城风貌协调区内的建设项目考虑与古城整体传统风貌相协调,慎重考虑建筑的形式、体量和色调。保护和逐步整治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特色街道,控制沿街可改造地段的建设,改善街道的绿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形成具有襄阳传统风貌和地域特点的街巷体系。重点加强滨江步行空间、沿护城河步行空间、沿城墙步行空间的建设,拆除违章建筑,逐步搬迁占据滨水空间的单位,创造连续、完整的开放空间系统。

  今年,襄阳古城墙与西安、南京、荆州、兴城、台州一起打包申遗。2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包括襄阳、兴城在内的五省六地文物部门在南京举行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文本汇总编制协调会,襄阳、台州成功列入“中国明清城墙”项目。3月26日,西安、南京、荆州、襄阳、兴城、台州六城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正式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遗文本,申请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