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慧”耕地的农机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张旭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韩 威,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4年11月25日~12月1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慧”耕地的农机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对中国传统农业耕种最生动的一种描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场面将会被机械化所代替,那就是无人农用机,它到底会为中国的农业带来什么呢?我们通过短片进入今天的节目。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及粮食需求总量逐年增加。然而,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逐年减少,无人种地已成困局。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因粗放式开垦和耕地,造成土壤生态日益恶化,农作物产量越来越低。要继续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农业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今,一种新型的农作方式正在兴起,添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农机开进了田间地头,安装了“大脑”的农机能否解决传统农业生产的问题?未来它又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旭东,另外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研究员韩威。无人农用机来代替人类劳作,那它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
无人农机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非常关键,现在表面上我们国家农业人口非常多,占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实际上现在真正从事农业,这个农业我们指从事种地的这个人口已经很少。我们到农村也发现劳动力是越来越少,现在农村年轻的基本都是打工去了,在农村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这样他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他对整个对机械、对科技的应用,这方面都受到限制。农村,尤其像我们在黑龙江、吉林等地,留在村儿里的基本上是老年人,要不留守的小孩儿,那么未来我们的机手平均年龄已经在50岁到55岁了,他们这个年龄还要承受着很高强度的这种作业,其实对他们的身体也好,包括这个效率也好,都是一个影响,这样他的耕作效率非常低。他们经营还是很辛苦,起早贪黑,这个劳动强度也是很大。现在你到农村,你这个到农忙季节,你想雇个人非常困难,得高额的价格你才能雇到人,这样也很难。
我们畅想五年以后,咱们这些农业一线劳动者退出一线之后,那谁来去种田,那像我们八零后很多人不会种地,那九零后就不知道自己家地在哪儿,所以这个事儿是必须让我们解决,必须回答。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样一个问题。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的这个劳动力骤减,所以它在倒逼着我们这个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可以把我们的人工智能,包括我们的无人驾驶系统的一个算法赋能到这个机械化上,使它变成可以无人作业,那这样做的好处呢?就比如说以前春播,秋收的时候很忙,往往需要两个人一天开一台拖拉机,那我现在通过无人驾驶技术,无人农机可以使一个人管理多台拖拉机,而且把这个人从繁琐、劳累的拖拉机上给他拿下来,可以在地头,可以在家里去管理这个农机,所以可以优雅地自如这样生活。说到这儿,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人每九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这里的农业生产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2010年至2020年间黑龙江农业人口锐减了600多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熟练机手也日益短缺,有的农田甚至因无人耕作而荒废。如今,在紧张繁忙的秋收季里,无人农用机代替农民干农活,数十万亩良田无需人工作业就完成了收割工作。到了春天插秧的时候,无人农用机又帮农民赶农忙,无人轨道车将水稻运往田里。无人插秧机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行动轨迹在田里插秧,农民不但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需要坐在工况恶劣的驾驶舱中,只需坐在办公室,面对着智能终端控制远端的农业机械,无人农用机节省了人力,让农民的工作生活变得轻松。可它们干出来的农活,能有人工作业那么精细吗?
无人农用机和传统的农用机,有什么不一样呢?无人农用机实际上是在我们的普通农机基础上,通过我们先进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在不需要人类驾驶员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全昼夜、黑天、白天、多天候、精准地、高效地去完成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这些环节。无人驾驶作业的规范程度、精准程度,这个提升一大截,这个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质的提升,是一个革新。目前这个无人农用机它的智能化程度怎么样?无人农用机分为三个等级水平,第一个阶段就是辅助驾驶,就像我们乘用车的这种车道保持功能,农机也是有的。它可以比如有个驾驶员在上面,那我可以通过机器接管方向盘,使这个农机走得很直,这个在我国基本算是很成熟的这样一个产品。那在它之上的第二层,有摄像头,有雷达,包括一些高精度的这个定位设备,加上一些AI(人工智能)的运算平台,人可以脱离开这个驾驶室,比如我可以在地头,只要在农机需要我去帮助它,处理这些情况的时候,比如它漏播了,它堵籽儿了,我去处理一下,就把人从机器上解放出来的,高度自动化,这是我们第二层,这一层也是我国的科研院所,包括很多的科研企业,都集中在这个阶段做了很好的试验示范。第三等级就是这个完全的无人化、智能化去作业,就完全不再需要人去参与到这个农业的生产环节,当然啦,它还要服务人类,因为人类始终是这个机器人的主宰,除了农业的这种生产管理者之外,生产环节都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做。我国在第一阶段比较成熟,第二阶段正在一个试验示范,也在朝着第三阶段在发展。无人农用机有多智能,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
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让无人农用机拥有了智慧的“大脑”,无需人工操作,无人农用机就能自主地开进田间,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去耕整土地,像顶级机手一样直线行驶或转弯掉头,田间遇到人或障碍物,无人农用机能及时停下,避免撞击,一旦障碍物离开,无人农用机就会自动开启发动机继续劳作。无人农用机身上还安装着各种传感器,实时收集农田及周边信息,供电脑分析诊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用这些无人农用机来耕作,能在有限的耕地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吗?无人农用机,它在实际作业时候,我们这个产量怎么样?你不论春播还是秋收,它季节性非常强,如果说我们争得最佳时机播种,可能得到最佳产量,另外无人农用机,它还包括以后精准施肥、变量施肥,如果我们用好化肥,用好农药,这是对我们有益的,对产量的提高,对这个粮食安全,这个起到关键作用。我们现在可以变量施肥,根据土地的情况,作物的情况变量施肥,我们在无人的这种拖拉机上安装了一些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我们可以测量这个土壤的氮、磷、钾的含量。有了这个数据,因为拖拉机本来它就要耕整地,要遍历一遍这个土地。那随着它遍历土地之后,我会拿到一张土地的肥力的分布图,那通过这个肥力分布图,再结合上这个作物种类,我们种的是玉米,我们就可以来根据玉米所需要的氮、磷、钾含量去配肥,就测土配肥。我们现在的无人农用机,绝大部分搭载了我国的北斗系统,加上地面增强系统,我还可以增加播种的这个效果,比如播种的又直又匀,株距、行距很规整,这样的作物也可以达到一个增产的可能。它在实际作业时候,这个精准度达到什么程度?通过我们实际作业测下来的数据,比如1000米,以前人驾驶的话,老机手可以偏差在50厘米就走直线。那通过这个无人化的技术,通过高精度的定位,达到2.5厘米级的作业精度。那相当不错了。是的。无人农用机怎么来精准耕作呢?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
适量施用肥料可以补充农作物的营养,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然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往往因过量施肥而导致农作物营养失衡影响产量。现在大数据中心可以根据无人农用机收集来的信息,精准计算出所需化肥的成分和分量,无人农用机带着测算好的肥料边插秧,边施肥,肥料能精准送到秧苗根部侧方3到5厘米处,避免了肥料的浪费,还能实现增产。而北斗高精度差分定位系统,让无人插秧机准确对行,插秧行间距规整均匀,既给了秧苗生长发育的最佳空间,又在有限的农田里播撒下尽可能多的秧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0.5%。至2.5%。仲夏时节,南方水稻迎来夏收,工作人员现场测产验收了传统机械插秧和无人农用机插秧,两种种植方式的水稻。结果显示,传统机械插秧亩产410.2公斤,无人农用机插秧亩产433.4公斤,产量比传统机械的作业产量多了5.6%。这些无人农用机使用成本高吗?它们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目前我们开发的这个无人农用机,农民的使用评价怎么样?
我们在黑龙江的几个地方做了很好的试验示范,那机手对我们评价,无人农机会提供给人驾驶,更好的这样一个结果,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蛮高的。那农民的收益是什么?农民得到的最佳的、最好的实惠,一方面节本,一方面增效、增收,所以这个是我们给农民、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好处。那通过初步测算,至少能提升10%到15%的这种净的这种收益。像我们在东北的一个合作社,一个千万级的合作社,种的是玉米,那玉米除了这个租地的成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人力、机械之外,这个一亩地的净利润,还是跟粮食价格有关。像去年(2020年)一亩地是100块钱的净利润,那代耕了2万亩,那就是200万的这个收入。如果说我们还是让他有这些机械,使他的这个代耕的作业量增加10%,就可以使他增加20万的这样一个收入。无人农用机它的成本有多高?我们是个人购买还是租用?我们现在两种模式都有,一种是购买,一种是以租代售。那现在通过智能传感器、计算芯片的这个价格下降,实际上是可以控制在万元级别的这样一个量级,而且像我刚才说的整体的收益,是包含了购置无人农机的部分成本在内的,还可以提升收益。
无人农用机目前的适用的范围都有哪些?无人农用机的基础是机械化,不同的作物,不同地区有很多的差异,像我们北方粮食作物基本达到90%以上的这种机械化率,都是完全靠机械在在播种、在收获,东北的这个土地面积比较大,它比较适合这些大马力的庞然大物,然后带着很宽的这种农具高效率地去作业。只有土地相对连片了,才会发挥这种自动化机械的这种效能,它有规模化效应。那么在南方,在水田,包括丘陵这些地方,土地的碎片化,还有经营的这种碎片化,那不能说总是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那机器进里(面)总是把时间花在掉头、转场的时间,那就不划算了。所以无人农用机研发也是因地制宜,从东北可能这个做起来,先做起,可能发展得相对说早一些,快一些。但是我们不仅仅要东北,我们整个国家全方位的,所以有条件地区都要发展,这样实际上从农艺这个角度,无人农机的发展将来适合我们国家不同地区,还得要小型化,没有小型化你不可能适应。因为我们国家这个耕地面积,你就再怎么集约,它相对说还是零散,这样儿我们必须要搞小型化,这样适合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条件。
中国的无人农用机,我们国家非常强调自主研发。自主研发,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生态安全、土地安全等等方面,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说影像拍摄,我们的目的是要监控,监控播种或者监控其他作业,可能这些数据包括土壤的一些条件,土壤的肥力状况,养分状况等等,田块、生态一些数据就传上去了。对我们国家这个整个粮食安全要产生很大的威胁,这样我们的秘密,我们的家底儿都被人掌握了。无人的农用机,它会涉及到很多敏感数据,比如说地块的这个面积,地块儿的位置,你(种)的这个作物,包括你的产量等等,他都可以提前地通过这些算法拿得到。那如果说你又收集到足够多的这些数据之后,你综合一分析,其实可以得到很多敏感的这种信息,所以一定要很好地把它保护起来。跟机械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来讲,我们无人农用机还存在差距吗?我觉得差距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来自机械本身,就我国在农机领域的,尤其大马力农机与国外差距,至少在20年左右,这种代差。比如说变速箱,比如说我们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些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硬件基础。第二层面就是在我们的应用算法层,这一层我并不认为我们和国外有差距,反倒我觉得这一层面我们会超过国外的这样一个水平,为什么?
我们有很广阔的这种应用的场景,那像有些欧美发达国家,它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比较平稳,所以没有遇到这种骤减这种状况,所以这未来的市场也好,包括应用场地也好,我认为都是在我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地方,所以会超过国外。无人农用机的研发,我们得到的这个经验是什么?首先呢,这个要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就是它不仅仅就单一靠一个无人作业可以解决的一个事儿,第二,我们也感觉这种农业场景的这种非标性很强,像我以前是从事道路无人驾驶研究的。那无论是在北京也好,广州也好,马路其实差不多都是这种铺装路面,但是在农田里,农田的形状很多样性,土壤的这个结构,它的这个作用力又不一样,有黑土、有粘土。那第三,这个后边挂载的农机具有数十种,而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这种使用的方法,技巧在里面。我们团队一直在田间地头做(试)验,做开发,做研发,做测试,有将近三年的时间一直在田间地头。所以这个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这两年我比较深刻的一个体会。另外,机械技术的发展需要农机农艺的结合,我们做农机的往往把农机就想办法做得很好,但是,可能忽略了农艺上的需求,怎么能够更好?作业能够更好,不是机械本身要好,但是作业还要好,这样才能最终好。说到我们国产的无人农用机,我们也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它的研发情况。
无人农用机将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是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就开始研发无人农用机。2016年,中国第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诞生,成为中国智能化农业的新起点。2019年后,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和机构加入无人农用机的研发和试验,国产无人农用机的应用发展迅速。2020年国产无人拖拉机、无人联合收割机已成功通过试验和作业示范,无人插秧机已在多地投入水稻插秧生产工作,数字农业试点建设项目中已实现了棉花的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生产作业。如今,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农用机已在超过9个省区大规模应用,无人化生产,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无人农用机会给土壤生态带来更大的压力吗?说到土地的问题,我们曾经走过一段弯路,造成了土地、土壤的这个贫瘠,东北的黑土地是否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当然是一样的,在全世界都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只重利用轻保护。东北黑土地,原来我们在耕作之前,它都是植物非常茂密,所以植物死亡之后,它留在土壤,经过微生物分解之后,变成特殊的有结构的有机质。它进入到土壤,和土壤矿物相结合,把这个矿物表面把它包围起来,它就变黑,是越黑呢,有机质越高,越黑,这个土壤越肥沃,生产力越高,所以我们实际上保护黑土,就是要保护有机质。如果我们用好这个土壤,保护好,我们同时如果在耕作上,在利用上,我们能够采用保护性措施,实际上黑土地是能够保护好。
就目前我们保护的方式有哪些方式?我们这个秸秆收获之后,我们希望把它留在地表,把它覆盖在地表,不要像以前的时候把它都烧掉了。当然那时候烧掉了也有烧掉的问题,你没有一个好的机械,没有专用机械。秸秆留在地表,你种不了地,我们希望播种要能够带着秸秆,能够高质量播种,出苗的时候这个苗不受影响,生长就不受影响,但是那时候我们还做不到。现在随着高质量东西这个免耕播种机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了。这样我们秸秆留在地表,降雨的时候防止雨水冲刷,秸秆儿铺在地表,像盖一个被一样,这样你风又刮不走,水也冲不走了,另外你降雨的时候才能渗到地表(以下)。你蒸发的时候它又像盖被,它又蒸发又少,因为东北要我们叫十年九旱,实际上非常干旱,它今年特殊年份,所以这样我还能保水,提高养分利用率,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无人农用机来讲,它是否在耕种和生产的过程当中也会对土壤产生破坏呢?你任何耕作方式,如果你做得不规范,都要产生破坏的。农用机它与土地的接触,应该是纯物理式的这种接触,那怎么还会对土地造成影响?
你物理的也要破坏,不仅无人农用机,就原来有人的,甚至是机械的,那时操作的也产生破坏,任何机械下面儿都有梨,或者是有行走部件。这个行走部件始终你上边是翻起来了,也旋起来,但是同时一个反作用力始终作用在它界面以下这个土层,这个土层经常受到挤压、受到碾压,它在下边变成紧实,里边结构发生变化了,变成紧实了,你降雨那下水慢了。土壤密度发生变化了。对呀,结构发生变化了,这个紧实度也增加了,你根系下扎也困难了,所以你养分吸收,你水分吸收只能限制耕层,因为根系好的土壤,根系下扎得很深,深根作物,这样你下边吸收养分,吸收水分,它的这个吸收养分很大地受限。这个在技术层面不能够得到解决吗?原理上是解决不了机械化作业本身带来的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方法,无人农机可以减少在土壤里的这个行驶的里程、轨迹。比如说以前人需要两趟,那我可以无人农机来规划好,由三趟变成两趟,两趟变成一趟,减少对土地的耕作的这个次数,这点是可以达到对土地的一个保护。农用机如何来保护土壤呢?我们记者编辑了相应的短片,我们去了解一下。
位于我国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黑土带,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千万年的孕育,半个多世纪的开垦,现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大粮仓,然而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临严重退化,进而严重制约了东北粮仓的粮食生产能力。为挽救黑土地,科研人员研发出,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模式,通过高标准、智能化的农用机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变成肥料,黑土地的肥力逐渐提高,化肥的用量在减少,不仅保护了黑土地,还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前沿的科技正给最传统的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农业生产将对新一代农民提出怎样的要求?无人农机的发展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农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我们人口多,土地少,我们要有限的土地,要尽量生产足够的粮食,保证我们的饭碗。我们讲无人驾驶,讲无人农机,我们进一步发展无人农场,随着以后现代化的发展,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无人农场,我觉得未来用不了多少年,这机械化会大幅度、会大规模地开展,这是一个必由之路,科技发展。种田没有机械化,于是整个你的种田的水平也提升不上去,所以这是必由之路,但是这个不是一个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从我搞土壤的这个角度来说,搞农业的角度,这个路要很长。这个无人农场,它可以产生出更好的粮食,更高品质的粮食,这是它的一个主要目的,那这个里面,就需要农机农艺相结合,达到一些增产增效这样一个目的,所以说无人农机是无人农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不是全部。
如果说农业现在也在变革,像合作社他们挣钱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了,那个时候完全改变了农业作业,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我们未来农业的发展,整个信息化的社会,农民真正转化为那是管理者,不是工人,是一个管理者,农民变成管理者的飞跃。对,我非常坚信这一天的到来。未来农民我觉得会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更加地专业化,就是我会专业地种植,去经营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主体。第二更加地职业化,农民不再是个身份,而是我的一种职业。那到这个阶段,我就可以很体面地去工作,在更远期,我想也是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句话,叫“黄牛退休,铁牛耕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这也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一个愿景。专家要去种田了,我们现在这个我们科学院有个黑土粮仓项目,我们合作的合作社,这两个社长他们是专家,所以这就不一样,这是专家种地了。你不仅仅是技术专家,你还得是经营专家,你不会经营也不行,你光种好地你也不行,你种好地你也不一定挣钱,你得会经营,同时种好地还得经营好,这样才能挣钱,所以他是一个综合人才。未来的发展,农机水平系统化,那么甚至到无人化、智能化,这一天我觉得能够达到,我们可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好,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视频去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我是胜春,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我们下期节目再见。